今日话题:风雨飘摇的亳州市场,其实只是替罪羊!-www.尊龙凯时888
【天地网讯】
亳州“叒叒叒”出事了——继3月份亳州某大饮片厂被吊销gmp执照,引发亳州市场连续整顿,各饮片企业更是风雨飘摇人人自危;5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再次曝光亳州市场部分黑心商家以次充优、甚至药渣回收再销售黑幕,该信息迅速网络刷屏,成为近期中药材行业最大舆情事件,为本已遭重创的亳州市场“雪上加霜”。
图1:央视曝光亳州市场掺假现象,再次成为行业热点
一、为何亳州市场屡屡中招?
主管部门严惩作奸犯科者,着实大快人心,笔者双手赞成!但类似的新闻屡屡曝光,却早已视觉疲劳麻木,相信广大业内人士亦有同感。
只是,为何每次“中枪”的总是“药都”亳州呢?
首先,亳州市场足够大
图2:国内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及规模分布图
大到什么程度,常年经营户8000多家,占全国传统中药材市场经营商家的50%以上;中药材年交易额220亿元,占全国30%;国内百强中药企业,有半数落户亳州,超亿元规模的就有69家。
而在亳州当地,参与生产、流通或相关产业的固定和流动人群,更达百万之众。门槛底、人群素质参差不齐,出现“害群之马”毫不意外。
可以说,亳州市场的问题,就是全国药材市场的共性问题;就是中药行业的共性问题,绝非个案——林子大了,不但鸟多,还什么鸟都有,一枪打出去,总能敲下来几只。
这个共性问题是什么?
其次,中药材领域问题足够多
我们知道,中药的物质源头是中药材,中药材源自农副产品。环节多、链条长,全国参与中药材生产、种植和加工人群,以亿计也不为过。加上多头管理,标准不一,中药材原料领域,多年来怎一个“乱”字了得!
图3:湖北恩施,农户采挖的野生重楼“蚂蝗丁”幼根
君不见,在资源端,由于野生资源加速枯竭,导致未成熟品、习用品和伪劣药材大量替代使用。例如野生重楼,生长期不到3年,谁看到谁挖,不但导致资源衰败;更让重楼品质严重下降。
图4:山西万荣县,同一批柴胡中竟然有3种不同种源。
到了种质种源环节,多地盲目引种,中药材物种变异,道地性消失屡见不鲜。在笔者多次考察中,同一个产区甚至同一个地块,竟然出现2-3种柴胡种源,导致全国甚至找不到几批合格的家种柴胡。
图5:过量使用农家肥,家种羌活个头肥硕严重变异。
在生产种植端,农户单纯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多个家种药材品质及堪忧。例如,过去亩产不到120公斤的麦冬,使用“壮根灵”后,现在最高产能可以超过400公斤;羌活野生变家种后,过量使用农家肥,单株鲜品可达3公斤以上,药用价值大大降低。
图6:河北某地,农户正在“抢青”未成熟的酸枣。
到了采收加工端,农户为了追求效益违背药材生长规律,不按时令节气乱采滥收,连翘、酸枣仁和五味子等品种,“抢青”现象屡屡发生。
图7:河南内乡,收购加工野菊花只剩下老人来支撑。
在生产加工源头,由于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只能依赖“6199”部队(老人和儿童),根本无力承担起产业升级重任。
图8:由于缺乏仓库,某收购商的旋覆花堆放在厕所里。
到了仓储物流环节,因资产重回报率低,长期缺乏基础设施投入,导致源头的中药材仓储物流条件极为恶劣,污染、霉变成家常便饭。
凡此种种,最终导致大量中药材原料汇集到药材市场后,本身就是问题产品。后端投入再大努力,只不过沙上建塔,药商、药企、饮片厂和中医临床,一直到广大民众都成最终受害者。
因此,我们看到,今天无论是各市场还是各饮片企业,查谁谁中招!不是他们不想买合格原料,而是合格原料太难找——当前的问题,是全链条特别是源头上就出了大问题,单把“板子”打在市场商家身上,显然有失公允!
最后,监管足够的难
站在主管部门角度,更难!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放心、绿色道地中药原料需求;面对国家层面的严苛问责;面对层出不穷的药材质量危机,不出手肯定说不过去。
但怎么出手?
监管方站在明处,被监管方站在暗处;监管方是执法者,被监管方是弱势群体;监管方是正规军,被监管方则“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按起葫芦浮起瓢”,监管部门往往力不从心、顾此失彼,甚至焦头烂额。
就拿亳州来说,药监部门参与市场管理的就那么十多号人,面对的则是每年上百万固定、流动从业人员,怎么管得住?因此,曾有亳州朋友说——全中国最难干的职务,可能就是亳州药监局局长啦!地方政府要发展、要政绩;上级部门要规范、要严管淘汰;老百姓要放心中药但又不愿付出更高成本;媒体要热点,抓眼球不嫌事大……,结果,前后换了十几任药监局长,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关系的错位
其实,中药质量,哪能是监管出来的?把板子打在任何单一环节或群体身上,都是不合时宜的。只是舍本求末,急病乱投医而已。
我们不妨探究一下中药质量危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首先是薄弱的供给体系,与工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药诞生于民间、诞生于小农经济环境下传统文化。实践性强、个性和特色突出,造成其来源广泛、渠道众多,中药饮片品规和标准极其复杂。
例如王不留行,北方习用麦蓝子种子,炒制后入药;而南方则习用薜荔果生切后,晒干入药;例如柴胡苗,四川、贵州基层医生习惯用其发汗退热,效果良好,但其它地区就很少使用;有医生喜欢用炙甘草,有人喜欢用生甘草,还有人喜欢用甘草梢。
中药的这种复杂多变特征,在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下,“坐堂医”医药合体,灵活多变接地气,实战效果良好。但一旦到了现代大工业阶段,中药原料“一地生产供全球”,一个产品动辄几千吨的原料投入。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已无法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怎么可能保障原料安全和稳定供应?
其次是中药质量标准与中药文化本身的矛盾
社会生产力进步,需要大规模中药工业化体系支撑;而中药工业化生产,必须要明确的标准和规范。
然而,一方面,这种标准和规范的诞生,无论是出发点、顶层架构还是标准制定者,多是基于西化思维(即要求准确的数学评价和指标),认为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另一方面,这样的数字化标准,适用于大批量工业化生产,但未必适用于中医临床。
例如,中医经过数千年实践,对中药有“六陈”(陈皮、半夏、枳壳、麻黄、狼毒、吴茱萸)的传统要求,以增强药效降低毒副作用。但这些关键要求,不但在各版药典中根本没有体现,反而要求颜色越好看、含量指标越高越好。麻黄,要求“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的总量不得少于0.80%”。
这些基于西方工业化生产理念诞生的质量评价体系,在当前发展阶段,不但与中医药文化“象思维”的哲学根源格格不入;更严重脱离中医临床实战。国家药典委员会的数百位专家当中,来自中医临床的专家不足3%,可以说是“聊胜于无”——中药的真正使用者,却不能掌握中药话语权,就像战士对手中武器性能不能有评价权一样,实在是“咄咄怪事”!
因而,自从中药药典标准诞生起,就争议不断甚至饱受诟病,也很难被中医特别是实战派中医所认可;在管理层面,中医和西医思维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主管部门自己都搅不清,下面执行层面更是莫衷一是。
最终导致中药市场关系的严重借位
这种不合事宜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实际上并未解决中医临床“绿色、道地、个性化”的用药需求,更没真正保障用药质量,最终导致中药饮片市场关系的极度畸形和扭曲。
比如说,国家给饮片厂制定了严格的二氧化硫残留量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最终却导致花样百出的脱硫方法诞生,大量难以检测出来的还原氧化剂被使用;再比如说,针对医生对道地药材的迫切需求,家家饮片厂都宣称来源道地,靠谱吗?全国春砂仁消费量超过2600吨,整个阳春市的春砂仁产能不到10吨(仅在春湾、永宁镇和蟠龙村少量种植),你们那些春砂仁都来自哪里——而我们的药典标准,又如何保障和体现了这种道地性?
这种管理和标准的严重脱离中医实践,又怎么能让临床医生放心、主动去使用正规渠道饮片?
举一个简单例子:商品a:亳州市场2年生改良白术初加工切片,批发价为24元/公斤;商品b:广州的饮片厂在亳州买回商品a,加上检测、对照品、包装、税务和利润后,批发价格通常在55元-75元;商品c:道地的浙白术选装切片,在广州出口市场批发价格,仅为36元/公斤。
如果你是中医生,你会选择哪一种?我肯定会想方设法寻找“商品a”或“商品c”——否则,就凭你一纸gmp证书,就加我两三倍的成本,而且还不是道地、高效的产品,凭啥要我遵守这种不合理的规矩?
结果是,小的用药单位或个体医生宁可自己找药,或直接违规使用非正规渠道饮片;大一点的医馆和需求方,则寻找有资质企业,去饮片厂里贴个牌加个包装,走一圈了事——这也是亳州“灰色饮片”市场近年来兴旺发达的原因——有需求就有买卖,便宜实惠,要啥规格、要啥价位都有。
更悲催的是,你以为饮片厂就挣了大钱?他们同样叫苦连天。2017年,全国中药饮片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只有4.5%左右,大量饮片厂处于濒临倒闭的边缘。2018年3月-5月份,亳州当地主动提出停止经营的饮片企业,多达近70家。
总结下来就是——主管部门拿着一大堆不切中医实践的标准和规范,违背市场规律,人为大幅增加饮片管理和流通成本,结果造成多方共输局面。
亳州市场的风雨飘摇,正是这种共输局面的缩影。再进一步讲,亳州市场屡遭打击,也只是当了这种扭曲市场关系的“替罪羊”而已。
三、合理的市场关系,必须以需求倒逼优质饮片生产
什么样的市场关系才是良性的、合理的?
非常简单——尊重客户的需求,让消费者来定位产品!
对中药来说,最具话语权的消费者和客户就是中医生。因为,中药能否治好病,决定着他们的口碑和医术水平;决定着自身医馆和诊所的生死存亡;更决定着,中医和中药能否在实战中汲取经验相互验证,从而薪火相传,完善发展——好中医用好中药,是天经地义,无需监管和逼迫,他也会这么干!这种内在的品质需求,最终又将倒逼生产供应端,跟着中医临床实战,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这才是市场经济规律的正确体现。
而主管部门和标准制定者该如何定位呢?
首先,应回归自身“管理就是服务”本质,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去解决,不要纯粹迷信或迷恋行政手段。从发展的角度,为中医药产业赋能而不是相反;更不能“沷脏水连孩子一块倒掉”。
其次,应多从中医角度去思考中药,把中药标准和规范的话语权,交还给中医实践。在当前科技水平下,弱化化学评价指标,强化中医药传统评价方法(如原产地、种源、采收时间、加工方法等);弱化含量唯一论,强化对农残、重金属残留、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检测和防控。尊重中医传统,并落实在全程溯源、闭环流通体系建设中,让临床中医用的明白,用的放心。
例如,中医有“六陈”用药需求,不妨就研究一下“陈”药的鉴别标准是什么?广东新会和四川金堂的3年陈皮、5年陈皮和20年陈皮,如何鉴定和区别?麻黄越陈越好,那么在含量指标上,就应该根据3年-5年的麻黄中麻黄碱含量,限定最高和最低区间,而不是当前的越高越好。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临床中医更要树立“医药合一”观,知道自己用的每一种中药的历史和渊源、传统品质评价方法,以及历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从而把好用药质量最后一道关。“靠人不如靠己”,切不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因为,除了你们,任何人都不是利益最攸关方。
(笔者为本网特约评论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经本网协议授权的转载或引用,必须注明“来源:中药材天地网(www.zyctd.com)”。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资讯
- 让更多患者看上好中医、放心吃中药——来自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的观察
-
量发展大会的观察新华社记者李恒、白瑜、田晓航3月22日至23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人民政府等指导举办的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关于加快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讨论和思考...
- 中药材“涨”声不断 多方合力“疏”供给
-
新闻:近期部分药材价格涨幅明显。其中,安宫牛黄丸及的主要成分——天然牛黄价格已涨超90万元/公斤,沙苑子、鸦胆子、牡丹皮、紫菀等药材涨幅也近乎翻倍。中药材天地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中药...
- 甘肃定西:保护药材资源 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
“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3%,农民从中医药产业中获得收入已占到人均纯收入的20.5%。”3月21日,2023年甘肃(定西)中医药产业国际招商洽谈会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举行,定西...
- 山西新绛“织密”产业链 中药材种出致富“良方”
-
“这批远志有22.5吨,经过药材基地加工车间的分拣、晾晒、打包,每吨最高能卖到13万元左右。”连日来,趁着市场收购价格上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阳王镇北池村中药材种植大户史更永将自家的90亩中药材...
- 实施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提供更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
-
实施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提供更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人民网全国备案中医诊所超2万个、八成以上县级区域已设置县级中医医院、八成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馆……近年来,我国中医药服务能力不...
- 1 中国中药协会致中药材天地网感谢信 14910
- 2 中医的春天来了!两会传来这些好消息 7070
- 3 连翘、山茱萸产区降雪后多商关注... 6575
- 4 中药重磅政策频出,行业环境持续... 3772
- 5 2023年全国中医药局长会议召开 2844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文字不能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