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成银:为我国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给出七条建议 -www.尊龙凯时888

2014-04-23 11:09 作者: 庞小琼 15520浏览 0评论 0 0 举报

【天地网讯】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迅猛,竞争日趋激烈。只要气候适宜,地方政府几乎都将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发展。一些并不具备优势的产区相继崛起的同时,一些传统茶区则在进行跨越发展。茶产业发展会不会过热?茶叶的质量安全如何保证?茶产业转型升级路在何方?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研究员。鲁成银是茶叶质量与标准化专家,近年来又致力于品牌化研究,他对我国茶产业发展提出七条建议。

  规模过大产能过剩,谨防卖茶难

  记者:当前,茶产业发展异常迅猛,许多地方制订规划,盲目扩大规模。人们担心,长此以往,会不会造成茶叶滞销,最后好心办坏事,损害了农民利益?这方面的前车之鉴,并不鲜见。

  鲁成银:确实,茶产业的头号问题,就是规模过大产能过剩,为了追求效益而盲目扩张,快速扩大茶叶种植面积。

  2000年全国茶园面积为1347万亩,2012年为3529万亩,平均每年新增茶园180多万亩,目前,我国茶园面积已占全世界茶园总面积的53%;2012年国内茶叶总产量为175万吨,而3529万亩种植面积的产能完全释放,茶叶产量将达到300万吨/年以上。

  2013年4月,农业部出台了《关于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同时,加强老茶园改造,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促进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在这个方面,浙江省控制得比较好,多年以来一直将种植面积控制在250万~260万亩左右,且早在五六年前就开始努力从规模化扩张向质量效益和品牌提升转型,加快名优茶战略向品牌化战略调整,这些都走在前面。

  鉴于名优茶生产本身具有特殊性,因为机采技术与装备的制约、人工费用高、采茶工紧缺等因素,很多产茶区只采摘了一季春茶,因此去年“卖茶难”现象可能并不突出,但据了解,有部分以前茶叶卖得畅销的茶场,去年已经出现了到年底茶叶还没有卖完的现象。

  对此,国家以及各重点产茶省份应引起高度重视,未雨绸缪,拿出应对之策。
$pager$

  质量安全,警钟长鸣

  记者:近年来,茶叶农药残留屡屡被检出超标,消费者购买茶叶往往心有余悸。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究竟怎样,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何在,应该如何预防?

  鲁成银:现代农业完全不用农药是做不到的,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使用农药也很正常。但总体上,我国茶叶质量安全没有问题,是有把握的。

  最近几年,有关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给人的印象好像很不安全,实际上并非如此。从采茶时间上看,我国春茶基本上不使用农药,夏秋茶因为气候转暖,虽然使用农药,但很少超标;从茶类来看,名优绿茶基本上不使用农药,其他茶类因为上市时间迟,会使用农药,农药残留可能性要大一些,但上市的茶叶是经过严格检验合格才能卖的,因此,安全也是有把握的。如今,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即使农药残留不超标,只要含有也不行,基本上是“零容忍”。

  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表面上在于少数生产者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化的要求执行,深层次则是企业和茶农的利益连结机制没有很好地建立。一些贸易企业,为了图方便,不是自建基地,也不是订单生产,而是满足于敞开收购。长此以往,不出问题是偶然,出现问题是必然。

  另外,在上游生产环节,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绿色防控,采用杀虫灯、色板、生物防治等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必须推行机采机制

  记者:近年来,每年都有采茶工难请的消息。据报,采茶工的工资每年上涨10%以上,人工工资的支出占了销售收入的40%以上。采茶季节一到,茶企往往心急如焚。这一状况已经演变成为茶产业发展的心头之患。请问破解这一难题有何良策?

  鲁成银:采茶工紧缺的问题普遍存在,不仅东南沿海的浙江等地,也包括内陆的四川等地。以前是浙江请不到人采茶,现在发现,贵州等地也出现有茶无人采的现象。因为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造成了本地用工也异常紧张。

  用工紧缺直接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茶叶是季节性产业,春茶的采摘期很短,往往只有一个月左右。因为劳动力成本太高,许多地方的夏秋茶常常弃而不采。造成严重浪费。

  劳动力紧缺必须通过推广机采、机制的办法来解决。普通茶叶机采、机制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但名优茶机采技术与装备,目前尚未成熟,需要假以时日。

  近年来,由我所牵头,浙江正在组织实施“十县五十万亩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茶叶的机械化采制。如获成功,将大大节省劳动力投入,对茶叶这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无疑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
$pager$

  应该从卖“名茶”走向卖“名牌”

  记者:我国实施名优茶战略已经20余年。目前,市场上名优茶比比皆是,可以说无茶不名。地方政府发展名优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老百姓喝得起的商品茶则并不多见,特别缺少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大品牌。这种状况应该如何改变?

  鲁成银:大众化消费时代茶叶生产销售如何搞,很值得研究。应该看到,名优茶战略在中国茶产业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如今,这一战略确实走进了误区。我们要找名优茶可以随手拈来,价格动辄上千元,但要找一个普通消费者喜爱的大众茶,还真是比较难。

  任何一个健康的市场,都应该是金字塔型的,有高端产品、中端产品,更要有普通消费者欢迎的大众化产品。否则就是不正常的市场。

  茶叶可以分成“地缘茶”和“非地缘茶”两种类型,前者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等等,产品来源于地理资源,基本上都是高档名茶;后者如“忆江南”、“艺福堂”等,产品来自全国各地,价位适中,属于“买天下,卖天下”的产品品牌。

  目前地方政府更多关注的是地缘产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名优茶。这类产品受资源约束,难以做大。要做大做强茶产业,必须从卖“名优茶”走向卖“名牌”。因为名优茶的概念是资源经济,停留在理化指标上,而名牌则一切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茶叶价格应该回归理性

  记者: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对礼品化的农产品形成了比较大的冲击,茶产业更是首当其冲,难以避免,因为茶叶具有文化特质,常常被当作地方金名片送礼。面对这一变化,茶产业发展应该如何顺应?

  鲁成银:茶叶消费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茶越细嫩价格越高,质量就是好的。但其实,价位高并不代表质量就一定好,价位高也可能是因为数量少、采制成本高、宣传成本高等因素决定,并不完全取决于质量因素。

  前几年名优茶的价格一路上涨,甚至几万一斤的茶叶都有,名优茶已经被卖成了奢侈品,已经严重脱离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范围,同时也助涨普通茶叶价格,这对于普通消费者及一般茶企来说,并非好事。部分茶叶定价过高的现象要回归理性,因为茶叶毕竟是大众化消费的产品,绝大多数的茶叶还是要面对普通大众进行销售,过高的定价偏离了大众消费需求,抑制价格过快上涨,让定价回归理性,生产更多更好性价比好的茶叶,使得茶叶从高价位回归到消费者喝得起的好茶,才符合茶企和消费者共同的利益。

  当然,对于资源稀缺的高端手工茶叶,价格肯定要比一般的机采机制茶叶价格高,甚至未来随着资源的更加稀缺,价格再高些也是可以接受的。试想,制成一斤明前茶,需要七八万个芽头,也就是手工采摘需要七八万次,这还不算种植、管理、手工炒制的时间精力,这样走向市场的茶叶,高价位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切记,一定要符合市场规律,抛开不合理的炒作及虚高的价格。
$pager$

  绿改红,交给市场来检验

  记者:当前,茶产业“绿改红”现象比较普遍,据统计,在浙江这样一个绿茶大省,红茶品牌已经超过100个。对于全国茶叶“一片红”现象,你觉得该作何评价?

  鲁成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当前越来越多的绿茶优势产区在制作工艺上采取了“绿改红”的措施,发展红茶的积极性很高,目前来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短期内看来红茶是有市场的,传统优势绿茶产区改制红茶是可行的、成功的,但我们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迎合消费者需求,要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假如浙江生产的红茶历经几十年、上百年还能受到消费者欢迎,那么才能证明消费者的需求是持续存在的,浙江的红茶产业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鉴于此,从政府角度来考虑的话,应该不提倡、不反对、不干涉“绿改红”,客观对待市场变化,尊重企业自主选择,让企业跟随市场的脚步,探索产品结构调整之路。

  要在创新中求转型

  记者:目前,茶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劳动力及其他生产成本的节节攀升,决定了茶产业发展必须作出新的选择。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传统产业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茶产业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突破。当此变革来临之时,我们应该输入一些什么样的新思路?

  鲁成银:首先是科技的推广和应用。目前,科技在茶产业发展中应用比较普遍,尤其是优良品种、加工技术及装备的应用较多,但产业整体科技含量并不高。如生态茶园建设、名优茶机械化采摘、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茶叶智能化加工、茶叶精深加工以及产品可追溯性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欠缺。

  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要向着标准化、集成化、规模化的全产业链方向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一家一户小农经营的生产模式,让茶产业率先走向标准化,进一步走向品牌化。

  其次,是要提升茶叶一产以外的价值。“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很值得探讨。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就茶论茶。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茶的功能在不断拓展。以前,茶仅作为饮用品,但现在茶可以加工成更多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如茶食、茶含片、茶保健品等。

  尤其可以美丽茶园为载体,发展观光休闲养生业,将一产和三产相融合,让茶的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茶产区政府和茶叶生产流通企业,可以从产业链和产品延伸的角度去看问题,通过发展茶园观光休闲,建设生态茶园、美丽茶园来体现地方特色,体现产业特色,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旅游地产和农业创意产业,让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通过茶艺工坊、体验式茶园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参与到其中,从而带动茶产业新的发展。

  如果说一产的收入是一亿元,那么,通过这种融合,我们希望茶产业的整个产值能够达到十亿元,甚至几十亿元。

声明:本文是中药材天地网原创资讯,享有著作权及相关知识产权,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进行发布,违者必究!

最新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记者9日从广东省新闻办举行的《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广东已将1655种中药饮片纳入了医保支付范围。广东省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在...

日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中医药局联合印发《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中心药房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心药房、中药制剂中心,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如何深入学习践行习...

在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大会,向全国广大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志愿者致以诚挚问候,并对做好红十字工作提出希望。习近平在信中指...

云南网讯(记者张文峰王世涵)近年来,马关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目前,全县已开展人工种植的中药材种类达73种,“十大云药”马关种植有7种。今年1至8月,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4...

网站地图